圖為報告會上學生趴桌子睡覺的場景。(圖片來自中青在線)
  中新網9月16日電 近日,92歲高齡的吳良鏞院士作以《志存高遠身體力行》為題的報告,有媒體曝光稱,大批後排的學生一片片“倒”下,趴在桌上睡去。對此,美國《僑報》發表文章評論稱,數張“趴桌睡”照片給讀者製造了睡覺者眾的模糊印象,但由於這些積極信息的缺失,一個普通的會議場景,就簡化成了“老者講,學生睡”的刺激性畫面。
  文章稱,“趴桌睡”事件成為這兩天的熱點新聞,緣起是92歲高齡的吳良鏞堅持站了35分鐘作報告,但臺下大批後排學生卻睡倒一片;還附上了照片,白髮蒼蒼的老者,趴著睡的年輕背影,兩個反差如此強烈的鏡頭,引發輿論罵聲一片。
  文章指出,道德的大棒頓時鋪天蓋地而下,斥責聲不絕於耳。誠然,睡覺者的做法確有不妥,缺乏對學界泰斗應有的敬重,該打板子,但若硬要將此上升到道德層面,甚至欲一棒子打死年輕一代,卻有失公允。
  首先,報道有誇大之嫌,公眾很容易被媒體截取的會場一角所誤導。睡覺的學生的確存在,但在6000多人的聽眾中到底占了多大比例,卻說不清道不明;數張“趴桌睡”照片,也被指出是對一個局部不同角度的拍攝而已,卻給讀者製造了睡覺者眾的模糊印象。報道還刻意迴避了另一面,據現場參加者澄清,當時有學生在做筆記,學者的報告多次獲得熱烈的掌聲……這些細節表明,認真聽演講的也是大有人在。
  但由於這些積極信息的缺失,以及負面信息的誇大,一個普通的“少數人睡,多數人聽”的會議場景,就簡化成了“老者講,學生睡”的刺激性畫面。這種刺激公眾情緒的失實報道,對整個社會有意義嗎?
  其次,有學生抱怨,大學不少講座是輔導員以學分為“要挾”硬逼學生去的,坐在那裡已是“仁至義盡”。在青年學子需求和興趣日趨多元化的當下,參會學生不可能個個都能全情投入。報告也許會感染對建築藝術滿懷熱情的學子,而那些“被”參會的學生,不是不尊重知識,而是從選擇的第一步就造成他們的不積極。
  第三,“正確的人在錯誤的時間相遇”,有錯的不是高齡院士,也不是睡著的學生,而是“大鍋飯”式的報告會教育模式。很多人的人生,小到“被”參會,大到“被”高考……都是在無奈地接受一次次大鍋飯教育,在“模式化”生活中完成。
  文章最後強調,學生“被安排”撐場子的經歷,已經令年輕人對這類報告會產生先入為主的反感。 不管主辦者出於何種好心,傳統的灌輸式宣講教育,似乎越來越難有市場了。  (原標題:外媒:看待學生聽老院士報告趴桌睡 不能以偏概全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f62rfbj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